时间:2019-07-26 点击: 次 来源:襄阳商务网 作者:泰康人寿襄阳中支 - 小 + 大
转载自今日头条新楚记原创 编者按 每一个企业家都有自己的来处,每一个企业家都有自己孵化成长的土壤,每一个企业家成功的背后都有一个或励志,或传奇的故事。 即日起,新楚记推出《楚商·楚才》栏目,推荐和展示湖北籍企业家(楚商)的奋斗故事,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欢迎湖北籍企业家投稿。 第一期 本期楚商:陈东升 这是一个来自最基层中国县城的年轻人的奋斗故事。 他从一个南方小县城的科学青年到一家世界500强公司的创始人和掌舵者。 他始终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对自己可以成为更优秀的人充满期望。 他就是泰康人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东升。 少时酷爱读书—— 他立志成为国家栋梁 陈东升1957年出生在湖北天门县,祖籍湖北京山县。 天门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北部,因境内西北有天门山而得名。天门自古人才辈出,被誉为“茶圣”的唐代陆羽即是天门人(古称竟陵),明清两代更是出进士、举人468人,收获“状元之乡”的美誉。 陈东升的父母出身贫苦。父亲是湖北荆门市京山县杨集镇双墩村人,9岁至孤,因放丢了牛,16岁跑去参加新四军,入列湖北老乡李先念部队第五师,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转业到湖北天门,先后担任贸易公司副经理、县林业局副局长、县木材公司经理等职,2003年病逝。母亲是京山县宋河镇人,6岁被卖到镇上做童养媳,解放后与陈东升父亲成家。 小时候,陈东升在县城机关大院长大,是个“孩子王”,但他酷爱读书。 小学时期的他,便是天门县新华书店的“VIP客户”,他和当地新华书店的员工打得火热,书店工作人员会告诉他新来了什么书,会放他进入书店的仓库,他可以在新书上架前任意在那里翻看自己感兴趣的图书。 他爱分享,在学校成立学习小组(用现在的话说叫读书会),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起读书进步,是天门有名的“小老师”。 高中一年级时,陈东升开始读《马克思传》。他从未走出县城,对他来说,没有任何社会学基础,《马克思传》是不可理解的。他把书看了一遍又一遍,半年后,他把这本书消化成了自己的社会学知识基础。 马克思有句话激励了一代人,陈东升可以一字不差地背诵。“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小路可走,只有那些在崎岖道路上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用“成功”替换“科学”二字,这番道理对陈东升同样适用。 他还读整版的《人民日报》理论文章,《参考消息》《光明日报》《文汇报》都是陈东升不肯错过的课外读物。读黑格尔、但丁、雨果,也是如数家珍。他喜欢跟老师在一块,那时候老师几乎都住在学校,他就跑到老师宿舍里去聊天请教问题。 那时候他兴趣广泛,什么都很好奇,他还特意订了《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杂志。 高中毕业后,陈东升被“上山下乡”,通过父亲介绍,到县里微生物研究所做技术工人,与棉铃虫打交道。当时,上大学是陈东升的最大目标。去研究所前,他问过是否有工农兵大学生名额,得到肯定回答后,才肯前往。 陈东升喜欢自然科学,跟科技有关的信息他都格外关心,甚至自己组装过短波收音机。研究所里有图书室、实验室,如同培养皿,让陈东升的激情不至消磨。那四年中,他自学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微生物学。 就像他自己所述,其他的同龄人经历了一个文艺青年或者少年的阶段,而他是一个科学青年,甭管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 即使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陈东升对周边的世界发生的变化保持了高度敏感。他说他在县城经历了完整的农业文明,但他也见证商业文明的侵入和洗礼。 他记得一家人如何热切地迎接第一盏电灯在家中点亮——那是一盏25瓦的白炽灯。他眼见县城的石板路何时变成了柏油路……天门商场开张的时候,数万人疯狂涌入,挤碎了柜台玻璃…… 他后来说,只有边缘文明的人才有动力。而县城就是个边缘文明,他的世界是城市又是乡村。陈东升见证了现代化缓慢但却不可阻滞的到来。 陈东升是早熟的。他说,他很早就想上大学,他的心目中始终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无论经历过什么,都要成为国家栋梁。“当时我觉得这个县城怎么能够容纳我呢?”他这样说,“你今天可以想到的就是在那样一个奇特的年代,一个上进青年的成功路径,非常的传奇。” 这样说或许并不夸张。 陈东升是一个骄傲的男生——他曾用过“狂傲”这个词形容年轻的自己。在不同的年龄段,他都自认眼界和见识超出了同龄人。这让他有一种源自学习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是通过博览群书获得的。 不过他并非一帆风顺。在特殊的年代,他也曾经历人生冷暖。 知识改变命运—— 他人生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点 1977年冬天,文革结束,一代人的青春被“恢复高考”重新点燃,570万出身不同、年龄悬殊、身份迥异的人一同涌入考场。 自此,“知识改变命运”的号角响彻神州大地,陈东升迎来人生第一个转折点。 陈东升报考吉林大学考古系,被预录,也参加了体检。随后,时局又当头一棍,警告陈东升,命运不归他主宰。 当时微生物研究所有二三十人,半数大学生,有些来自北京高校,常与北京有往来信件,那些信或多或少会带来一些远在首都的时政消息。年轻人厌倦了无边无际的左,常常私下议论政局,陈东升为此付出了代价。因他发表过反动言论,称“华国锋是碰运气当上了国家主席的”,导致政审不合适,已从天边走到眼前的大学校门,就此对他关上。 不过这并没有能够击倒这个自负和骄傲的年轻人。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当1979年陈东升再次高考,考上武汉大学政治经济系的时候,他更加笃信这一点。这时候他22岁。 陈东升读中学时便知晓武大的名气,神往武大校园之美。隔壁邻居有位老先生,家中也有人在武大读过书,老先生对武大的记忆停留在上世纪30年代。“他说武大两个人一个房间,每天有豆浆,还有油条。” 在湖北天门,陈东升不知道自己是谁,在武汉大学,陈东升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是区别于地理上的,精神层面的一方乡土。武汉大学是其改造人生和命运的起点,让他不再有漂泊感。 陈东升求知若渴、拼搏进取的精神,在进入武大校园后再度放大。 四年里,他传承中学的习惯,往老师家里跑,所以武大的名教授特别是经济学的名教授他都很熟悉。 彼时的武汉大学,云集了董辅礽、吴纪先、谭崇台、刘涤源等知名教授。 在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信息尚闭塞的时代,这些“大家”对世界、对国家、对经济的独到见解和判断,震撼着这位20余岁的青年人。 课余时间听百家争鸣未能完全满足陈东升的求知欲望,他还利用周末,跑到各位教授家敲门求教,每每聊到日落还意犹未尽,只能留着问题等待下个周末的到来。 大学期间他还参加了多学科讨论会,参加百科知识竞赛,大二的时候就获得三等奖。 在同学中,他是那个掌控议题和方向的人。因为博览群书,他反对专才,提倡通才,所以写了一篇通才论,发表在《人才》杂志上——大学三年级就在全国报刊上发表文章,陈东升高兴得不得了,但有些同学就觉得他不务正业,这让他很郁闷。 那时候的武汉大学,确实就是意气风发,各种学派开花,接应不暇,脑瓜子都炸了。 “对我来说,在武大最重要是系统地学习了政治经济学和西方学说史,还有西方的经济理论。一个同学带我们去哲学系,哲学最重要就是启蒙时代,伏尔泰和卢梭,讲人生来就平等的,一下子我感觉豁然开朗。”他说,选修西方哲学史改变了他的人生。 那时他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晰——“我不是一个只会考试的青年,而是一个充满理想,有很高的学术追求的学术青年。” 回首校园时代,陈东升不仅掌握了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知识,还培养出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这既帮助他分析宏观经济发展趋势、捕捉时代变动信号,也为他后来为官、经商奠定厚实的理论知识。 陈东升对武大有一种特殊的情怀,他说“武大就是我们心中的圣山圣城,我们就是这座圣山的信徒和使者”。 他对武汉大学的总结是天人合一,质朴和浪漫是武大的特质。 1983年,陈东升临近大学毕业,他搭乘长途汽车返回家乡湖北天门,找到一位老石匠拜师学艺。雄心满怀的陈东升再回武汉大学时,携斧凿攀登珞珈山,将心中那枚寄寓千里之行的“始”字凿上一块大石。寓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时隔三十多年,当再被问及此事,已经“耳顺”之年的陈东升自我调侃:“当时确实是热血沸腾!” “她改造了我的人生,为我打下在人生道路中成功的基础。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同学是我最好的老师,学校就是我的家。” 下海经商—— 人生的关键抉择
1983年,陈东升大学毕业进入北京,被分配到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国际贸易研究所发达国家研究室,从事国际贸易及宏观经济研究等工作。 5年之后的1988年,31岁的陈东升升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常务副总编,成为最年轻的副主编,享受副局级待遇。 原本他可能成为一个卓有建树的学者,创立他心目中的“珞珈学派”,也可能成为一个体制内的精英——他一手开创了中国500家大型企业评选先河,成为既被体制高度评价也是当时最成功的商业实践之一。 然而,最终他却成为一个现代公司制度意义上的企业家。 在陈东升的世界里,1992年是一个伟大的节点。 在邓小平南巡之后,陈东升最终选择下海。下海的时候,他已是副局级干部。 而下海经商,也成为他人生的关键抉择。 1993年,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具有国际概念的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1994年,他和弟弟陈平一起创办了国内著名物流公司宅急送。 1996年,他创办了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至今。 经过二十多年的深耕细作,截至2017年底,泰康管理资产超过1.2万亿元,累计服务客户规模已达2.25亿人,服务企业客户超34万家,累计支付理赔金额351亿元,累计纳税375亿元,累计捐赠公益善款超过4.3亿元,带动76万人就业。泰康跻身世界500强。 陈东升说,做事业就是要把一个企业做好,成为品牌,对社会有贡献,只有实现了社会的价值才能最终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所言非虚。 2018年10月,陈东升被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推荐宣传为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 回报社会—— 赤子情怀,不忘初心 陈东升长期关注文化、艺术、教育、社会公益事业。 2010年,陈东升捐资1000万元,修建天门市万林图书馆。 2011年,陈东升继承父亲遗志,捐资400万给天门市京山县杨集中学修建科技楼和塑胶运动场。
2011年陈东升个人捐资1亿元给武汉大学修建万林艺术博物馆,不仅如此,还捐赠价值3000万元的艺术品以丰富博物馆的馆藏。博物馆已于2015年落成开馆,兼具校内学术研究、展示和面向校园之外公众教育的多重功能,被誉为“中国最酷的高校博物馆”。 陈东升担任的社会职务包括:中国精算师协会会长、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理事长、全球楚商联合会会长、武汉大学校友企业家联谊会理事长。北京湖北企业商会会长,天门天商联合会会长,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北京校友会会长……他贡献着宝贵的时间和智慧,孜孜不倦,服务社会。
作为中国企业家论坛创始人之一,“92派”(1992年从政府或研究机构等体制内转向商界的精英)名词的发明者,陈东升一直活跃于中国经济、金融、企业及学术界。 深厚的理论背景、多年宏观经济研究的积累及成功的企业管理实践,使其有诸多独到论断及思考,并成为92派企业家中的领航人物。 其最具影响力观点“创新就是率先模仿”,是中国经济及企业发展后发理论和创新模式的最生动诠释。
关于未来—— 把自己留给历史 陈东升计划写一部自传,在这部自传中,他想把他的个人成长和对社会政治经济的研究放在一起来写。 在他的设想中,这既是一部学术著作,同时也是一部自传。“我特别想把我从小到大的成长,我对真实世界的看法、分析和我的研究贯穿起来,我觉得会是一部非常具有历史感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