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商务资讯 > 文化艺术 > 文章 当前位置: 文化艺术 > 文章

年 味

时间:2021-03-10    点击: 次    来源:襄阳商务网    作者:梁旭辉 - 小 + 大

我不知道为什么把“春节”又叫着“过年”的。上网一查才知道,古时候,人们认为有两个怪兽,一个叫“夕”,一个叫“年”,前者是个坏兽,专干坏事,后者是好兽,专干好事。这两个兽,前者喜欢冷,后者喜欢热,所以前者在冬天出现,后者在春天才出来。

由于春节正是冬春交替,“夕”睡“年”醒的时候,所以人们就在这时赶走坏兽,迎接好兽。冬天的最后一天叫“除夕”,就是赶走前者的意思,而迎新年又是指迎接后者。这便是“过年”的由来。但我总觉得有些牵强,这两个怪兽谁又见过呢?然而,作为年轮还是很有必要。


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也是万家团圆的日子。而除夕又是这个节日里最重要的一环,也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为"月穷岁尽之日",俗称大年三十儿。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话,在前些年很流行。这是一种欣喜,也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离家再远,那怕翻山越岭,爬山涉水也要回家;再穷,那怕身无分文,衣衫褴褛也要回家。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那一份无法忘怀的乡愁,和那难以割舍的亲情,与永远剪不断的血脉。

父亲在时,每年,我们都是回家过年。那时,看着父母炸肉,蒸馍,做年糕,只要出锅了,我就爱偷嘴。他们也从来不管,有时还笑笑,问我:好吃吗?我当然说好吃。这个习惯到我结婚后都没改。有一年过年,我当着大家的面,拿起一块刚出锅的炸排骨就吃。妻子说我不讲究。母亲赶快替我说话:“一家人,有什么讲究不讲究的,只要他喜欢,咋吃都行。”“都是您们惯的!在家里,也是这样。不讲卫生,还要表扬。”妻子笑着这样跟母亲说。

父亲走后,我和弟弟多次跟母亲商量,让她过来跟我们一起过,到我家和弟弟家,或者轮着住都行,只要她高兴,随便她。母亲说:“我一个人习惯了,哪也不去,只要你们常回来看看我就行。”至今,母亲还一人单过。我们兄妹三人很过意不去,可母亲执意这样,我们也只好依着她。平日里,我们谁有时间谁就回去,没时间回去,就打个电话,问候一声,母亲非常的高兴。

但春节就不同了,接待亲朋好友,就是一个繁重的体力劳动。父母两边的兄弟姊妹都比较多,来往频繁,尤其在春期间。前些年,母亲坚持过年让我们都回去过,客由她待,我们什么都不用管。而且,每年都还要多炸一些红肉、酥肉的,好让我们年后走时带回家。每每看到母亲这样辛劳,我们实在不忍,但母亲说,只要她做得动,就不会让我们操心。

不知那位作家说过:“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说的太好了,有母亲在,我就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那些年,没有私家车,回去一趟要换乘二三次车,往往早晨走,过了中午12点才能到。来回颠簸,很是麻烦。但,即使是这样,每次看望母亲,总有归心似箭的感觉,见到母亲,与她老人家坐在那张小饭桌上吃饭,总能找到儿时的感觉。

随着母亲的年龄越来越大,接待客人,她越来越感到有些吃力。虽然我们有心想帮,但离家太远,又要工作,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就是这样,母亲仍然坚持过年让我们回去。她说:“你们回来过年,说明我们这个家还在,你们的父亲就会回来,看到一大家子,热热闹闹的,他才会高兴。”吃团年饭时,也总是把首席位子空着,摆好碗筷和酒杯,算是父亲和我们一起过年。

有人说,母亲在那儿,家就在那儿;子女在那儿,心就在那儿;工作在那儿,朋友就在那儿。讲得太有哲理了!他说出了我们60年代人的心声。有委屈的时候,我们只能当着母亲的面流泪;当着子女的面,我们只能选择坚强;困难的时候,我们想到了朋友。生活的真啼,也许就在这里!我以为是这样。

母亲年岁大了,八十岁的人了,实在是操劳不动了。这两年,她才不再坚持,让我和弟弟轮流待客。今年,在弟弟家。腊月二十八,他把母亲接过来了。大年三十儿,在他们家吃团年饭。一桌子的好菜。煎、炸、炖、煮,鸡、鸭、鱼、肉样样都有。开饭时,弟弟又上了瓶好酒,我们边吃边拉着家常。

相互敬酒是自然的。我们大家首先祝福母亲身体健康,新年快乐!母亲也端起酒杯,高兴地回敬我们这些晚辈。她说,看到你们个个健健康康,家家和和美美,我比什么都高兴。我祝两个儿子、儿媳、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祝孙子、孙女、孙女婿身体健康,心想事成,事业有成!祝我们的宝贝依依(弟弟的孙女) 新年快乐,健康成长!母亲就是这样,对谁都很讲礼仪,那怕是她的子女。

团年时,不觉谈到贴春联、放鞭炮的事来。这些年,在城里过年,不再贴春联,放鞭炮了,年轻人可能习以为常了。但,过年不贴春联,不放鞭炮,我总觉得少了许多的年味。尤其是不放鞭炮。提到这个话题,儿子和侄女他们这辈的话也多了起来。儿子说,最喜欢的是二踢脚,每次放时都觉得震撼。侄女说她更喜欢烟花,五彩缤纷,太好玩了。

谁说不是呢?我们小时候也很爱放鞭。那时,虽然家里穷,不能像小辈们这样玩的品种比较多,但在大年三十儿的晚上,初一的早上,都是要放鞭的。这个时候,我和弟弟都要抢着放,长挂鞭放那些没有被燃爆的,我们也要找出来再放。放导火线比较短的鞭,是个技术活,搞不好是要炸到手的。我就被炸过好几回。至今想来,手还觉得疼。但这,却是孩提时最难忘的事。对导火线太短或没了导火线的,我们也要把它剥开来放,那怕它只有一股白烟。鞭,对我们来说太珍贵了,只有春节和喜庆之日才可以燃放。


每当燃放鞭炮时,都会想到王安石的那首《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人们说燃放鞭炮,可以驱灾接福。不知真的假的。管它呢!不放鞭炮了,倒是省了一笔开支,少了空气的污染。


最值得提的话题,当然是大年初一了。这一天是有很多规矩要讲的。开门放鞭炮,这叫迎接喜神。然后就是吃茶,拜年了。小时候,在老家农村,一个村里人,大都是一个族的,是要按辈分叫的。长辈的,有的能叫到老祖宗;小辈的,有的就到了重孙子的重孙子了。但在我们那儿,一般只认五伏,也就是五代。五代以内,初一这天,晚辈是一定要给长辈拜年的。小时候,初一这天,拜年都要跑上一天,就是这,还跑不过来。所以,才有了拜年拜到初七八,一无烟二无茶的俗语。
唉!好想,好想,再回到孩提时代。虽然那时很穷,但是无忧无虑。离开老家太久了,也不知道故乡现在还有这样风俗吗。

谈到故乡,总是有很多的回味,也有许多的话题。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农村里,红白幸事,离不了左邻右舍的帮忙。谁家有事,一个招呼,大家都来了,不谈报酬,只讲情意。不像住在城里,人们老死不向往来,有的对门住了一辈子,居然彼此不认识。真搞不懂,这些城里人是怎么想的?难道他们就不知道远亲不如近邻、远水解不了近渴的道理?


自从母亲到我们这儿过年后,每年初一都要陪她老人家一起出去玩,或登高望远,或上街购物,或去逛庙会。总之,初一这天是要出去走走的。一家人,难得有这样的相聚,也难得有这样的闲情逸致。但今年就不一样了,为了抗击疫情,初一这天,我们没有陪母亲出去。

“翻过了一座山,越过了一道弯,撩动白云蓝天蓝,望眼平川大步迈向前。感谢着人间爱,传承了千万年,亲邻好友笑开颜,梦里梦外喜悦春光暖。花开山岗红艳艳,绿水青山不问是何年!离家的日子又到了冬天,谢谢我最亲的人挂牵。门前的小树已成年,阻挡着风雨来得突然,家中的爸妈皱纹呈现,翻过岁月陪您到永远!”


这是岳云鹏在“春晚”表演的相声中唱的《最亲的人》歌词,唱出了我们老百姓过年时的心情和喜悦,也唱出了祖国的伟大和祥和,更唱出了这个时代的变迁与辉煌。这浓浓的年味啊!在歌声中飞扬而升华。

                  

( 作者:梁旭辉 · 襄州区税务局  ) 









                                          

上一篇:走向幸福深处

下一篇:上旱厕的智慧(五山民间故事)

襄阳商务网 | 襄阳 | 创业合作招商合作
襄阳商务网 www.xysww.com
地址:湖北襄阳襄城檀溪路18号襄阳万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邮编:441021
电话:0710-3512788 3366999 13607272288
邮箱:759899098@qq.com
工信部备案号:鄂ICP备11006419号-1
公安备案号:42060202000006

 |   QQ:  |  地址:  |  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