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14 点击: 次 来源:襄阳商务网 作者:襄阳银发智库调研组 - 小 + 大
将生态资源环境保护转化为 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南漳县昌集村鸳鸯等鸟类生态保护的调查与思考 襄阳市老年大学银发智库调研组
【内容摘要】:南漳县昌集村鸟类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鸳鸯之乡”。昌集村在保护生态资源特别是鸟类资源上做了有益的探索,有效维护了生态环境。但是,如何把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转化为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这需要进一步研究。经过反复认真调研,本文提出了在保护的基础上,有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文化和生态旅游,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取得经济效益,为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昌集村;生态资源;环境保护;鸳鸯;经济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我们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注1】南漳县昌集村积极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指示,遵循绿色发展的理念,以保护野生鸳鸯为主的鸟类资源为抓手,进行生态资源环境保护与修复,取得了积极成果。如何将生态资源保护转化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各地类似的山区农村在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提供借鉴,便是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 一、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了当地鸟类资源和价值的提升。 本次调研中,我们首先考察了当地的自然生态资源状况。 地理环境优越。昌集村位于襄阳南漳东巩镇南端山区,处于襄阳、荆门、宜昌三市交汇处国土面积18.6平方公里,148户,483人,耕地716亩,林地1.65万亩。出产香菇、木耳、土鸡、山羊、菜牛、黑桃、板栗、桑果、端阳果、八月炸、蔬菜等10多种纯天然绿色食品。 气候湿度居中。昌集村平均海拔200米,由北而来纵贯南漳全境的漳河流经此地,南入荆门界内。因拦河坝的作用,在昌集村一带形成相对小型湖面,水质常年保持为一类标准。森林及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年均降水量为1200毫米至130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为20摄氏度,冬季最低气温零下2至零下5度,最高16度,夏季最低25度,最高39度。 树木种类繁多。有被称之为活化石的红豆杉,三茎樟、黄山栾、槠树、映山红、紫薇等30多种植物,是我国马尾松重要的繁育基地。空气质量很高,常年负氧离子数每立方米达1500个以上,清新等级为一级,空气清新指数为24。 珍稀鸟类居多。特殊、优越的地理环境,使昌集村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成为珍稀鸟类栖息的乐园。据不完全统计,在此繁衍生息的鸟类有斑鱼狗、冠鱼狗、灰胸竹鸡、小黑领噪鹛、日本松雀鹰等200余种,其中象征着美好爱情的有鸳鸯、喜鹊、红嘴相思鸟。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金雕、中华秋沙鸭、白冠长尾雉等三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鸳鸯、红腹锦鸡等14种,野生鸟类资源很丰富。 鸳鸯栖身之地。鸳鸯得以在昌集一带聚集栖息,除了一般鸟类必须的森林、水体、气候等条件外,食物链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根据鸟类专家、襄阳市职业技术学院陈秋实教授介绍:鸳鸯是杂食性的动物,其食物包括植物的根、茎、叶(蔬菜)及各类种子(玉米,小米等),蚊子、石蝇、蠡斯、蝗虫、甲虫、蜗牛、蜘蛛等各种昆虫和小鱼、蛙、喇蛄、虾等。食物的种类常随季节和栖息地的不同而有变化,繁殖季节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冬季食物大多是栎树等植物的坚果。这些食材恰恰是昌集一带所充分具备的。 二、积极有效的鸟类资源保护,促进了经济社会较快发展 昌集村党支部认识到,鸟类资源是他们天然的宝贵财富。他们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带领村民们自觉保护鸟类资源,促进旅游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绩。 (一)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早在2003年,7只野生鸳鸯在昌集村过冬被发现并报道,村两委一班人和村民们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开始积极保护鸳鸯等鸟类资源。习总书记发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后,昌集人的生态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他们注册了“中国野生鸳鸯网”,率先成立村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吸纳广大村民为会员,共同参与保护野生动植物,让“保碧水•护珍鸟”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根植于老百姓心中。通过地方和各级主流媒体推介宣传,唤醒人们自觉保护珍稀鸟类的文明意识,在更大范围形成爱鸟护鸟良好氛围,野生鸳鸯种群在此地聚集数量逐年增加。2014年3月,昌集被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命名为“中国鸳鸯之乡”。 (二)自觉保护鸟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 林木、水体、气候等是鸟类生存的重要环境条件。昌集通过纳入天然林保护工程、制定爱鸟护鸟村规民约、发放《保护漳河水资源、建立昌集野生鸳鸯保护基地倡议书》,发起“人人争当最美野生动物保护人”等活动,一方面加强对山林的保护,全面杜绝乱砍滥伐、乱占滥建;一方面加强对水资源保护,杜绝乱围滥堵、乱采滥挖、乱倒滥排、乱捕滥捞等问题。这些措施对于保持和改善林木植被、水体质量、空气质量、环境温度等起到积极作用。 (三)精心保护本地以鸳鸯为主的鸟类资源 据鸟类专家、襄阳市野生鸟类保护协会会长黃秋生介绍,鸳鸯一般生活在针叶和阔叶混交林及附近的溪流、沼泽、芦苇塘和湖泊等处。在昌集,一般有一、二十只鸳鸯聚集,有时也同其它野鸭混在一起,一每当晨雾尚未散尽时,就从夜晚栖息的丛林中飞出,聚集在水塘边,在树荫或芦苇丛的水面上漂浮,时而飞到树林中去觅食,时而又回到河滩、水塘附近的树下或岩石上休息。鸳鸯戏水时或伸头曲颈,随波逐流,或两翼击水,上下翻腾,拍出亮晶晶的水花。傍晚时则飞回离水域不远的水塘树丛或土坑、岩洞里睡眠。昌集的环境条件,恰好适应鸳鸯的这些习性。鸳鸯的天敌隼、鹰等猛禽在此有一定数量,应当说大体维系着生态自然平衡。 昌集村通过规章制度将鸳鸯习惯性栖息的湖边湿地、山林树洞、泉水溪边、堰塘边的灌木草丛等纳入保护内容,规定任何人不得随意铲除损毁,禁止在河边、堰塘边砍树,禁止捕杀林鸟,以改善鸳鸯的栖息环境;实施严格的河水及堰塘水保护措施,禁止向河里倒垃圾和投放有毒有害物,村民和游客不得在鸳鸯湖里垂钓、捕鱼捞虾,尽量不让鸳鸯受到惊吓,使之有一个清新、静谧的活动空间,创设人与鸟类和谐共处的良好环境。 鸳鸯属于候鸟。据黄秋生等鸟类专家观察研究,昌集的鸳鸯每年3月中下旬飞往北方繁殖地(中国北方及朝鲜、俄罗斯等),11至12月份从繁殖地飞回来越冬(对比相关新闻报道:杭州等地的鸳鸯是4月北飞,10月飞回越冬)。昌集人结合当地实际,竭力维护和增加鸳鸯种群的保有数量:加强鸳鸯种群保护,避免驱赶、惊吓等人为不当行为,还沿湖边种植鸳鸯爱吃的谷物(嫩芽);学习借鉴外地人工饲养鸳鸯的经验,根据昌集满足鸳鸯安全度夏的气温条件,训养部分鸳鸯成为留鸟,以吸引更多的同类在夏季居留本地,形成常年景观;严格限制化肥农药使用,使之食物链安全;为农户适当补偿农作物损失,缓解人鸟争食的矛盾,做到人与鸟和谐相处,等等。目前,这些措施已经产生初步的聚集效应。过冬野生鸳鸯从最初的几只发展到数千只,2017年被央视新闻频道专题报道。 (四)积极改善人文生态环境。 改善基础设施及交通条件。昌集筹资安装5台变压器,解决了148户村民生活用电和村加工厂、养殖场用电;新建2座通讯基站,解决通讯盲区;新修25公里、硬化21公里通村民小组的山地路;从东巩镇到昌集原有一条30多公里长、3.5米宽的村级公路,年久失修,昌集村积极筹措资金1100万元,按照7米宽的标准扩建,现在已开始分段施工(计划三年内完成)。该路修好后,可通中型以上旅游车,并与2022年即将开建的襄宜高速南漳出口对接,使昌集进入襄、宜、荆三市一小时经济圈。 解决村民生活用水和污水处理问题。昌集建成4座集中饮水池,家家户户吃上了安全的自来水;昌集人大胆设想,利用山中泉源与村民居住区及漳河水面的落差,巧妙修建一条流经民居门前并汇入河流的封闭暗渠(自循环水系统),工程经完善之后,既可方便村民生活,又利于维持居住环境的生态平衡;在上级环保部门支持下,投资100多万元,建成符合环保标准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目前,昌集村集中居住村民小组的生活污水,经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42/1537-2019)一级标准。 积极开展农村“厕所革命”。除了在村民聚集区修建符合旅游标准的公共厕所外,正在逐步修建各家各户的水冲式厕所,改善村民卫生条件,提升村民生活质量。 积极保护传统民居。昌集位处偏远山区,有不少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免于损毁。在近些年易地搬迁扶贫中,昌集村两委结合当地实际,避免“一刀切”,积极上下做工作,筹措资金买下部分村民的民居房产,并且制定了修缮计划。2020年4月,昌集村拿回了国家住建部颁发的《中国传统村落》金字招牌。 (五)提高村民素质,为乡村旅游培训人才。 近年来,昌集村鼓励村民为昌集发展建言献策,为乡贤能人搭建返乡创业平台。他们积极筹划培养一批“农民导游”、“农民大厨”、“农民摄影家”、“农民艺术家”,让全体村民参与其中,过上“生存不靠砍树、生产不做重活、生活就是娱乐”的新型田园生活,推动乡村振兴。 (六)生态保护促进了经济社会较快发展。 昌集村由于交通不便,过去虽然守着绿水青山,却十分贫穷落后。这里到处是山,仅有一条3米多宽的劣质路,劈山填河通到山外,农用车错车都很困难。耕地面积有限,十多年前,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负债3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仅有1460元。学生上学要走数十公里山路,148户村民长年吃水靠肩挑背托,没有一座通讯基站,靠代用邻近的远安县巩浴村基站凑合。村民们过着封闭和几乎与外界隔离的生活,寻求改变贫困面貌,过上好日子,成为村民们的渴望。 近十年来,昌集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村两委带领下,依托本村资源条件,在严格保护生态资源环境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组织村民发展生产,改善基础设施和条件。新建虾稻养殖专业合作社和200平方米的鸳鸯稻加工厂,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到5万元以上。2020年人平年均收入16320元,比十年前增长了十倍以上。全村村民实现脱贫,生产、生活条件有显著改善。 三、进一步提升鸟类资源的保护价值,推动生态优势变成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通过调研和思考,我们认为昌集的作法和经验值得充分肯定,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昌集十年之前做过一个很好的发展规划,但没及时上报政府职能部门使之纳入法定程序,在新形势下需要修改完善重新规划;村里兴建的自循环水系统因规划建设不完善,农户门前取水口存在安全隐患而不得不暂时封闭;鸟类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与村级小范围保护区域划定存在困难;襄宜荆三地跨行政区域协调存在难度;位处偏远山区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存在明显短板;人口空心化使生态旅游存在需要解决的新问题,等等。 如何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做好生态平衡、生态修复和生态循环,有序开发建设以取得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效益,让乡村群众逐渐过上好日子,应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调研组建议: (一)在生态保护方面,制定以鸳鸯为主的鸟类栖息地(小微湿地)保护规划 1.测定生态系统容量,合理划定鸟类栖息地(小微湿地)保护规模范围: ——核心区。以鸳鸯湖为中心的周边平地、山林、堰塘、民居等昌集所属行政区划内地面。核心区是现阶段鸳鸯等鸟类保护的重点区域。 ——关联区。与昌集村周边毗邻的村(包括雨淋台村、祝家湾村和隶属宜昌远安县的河口乡巩浴村、漳木河村)。鸟类不是“人类居民”,不会按行政区划服从人的“安排”而划区栖息。维护好周边村的环境条件和人与动物等鸟类的和谐关系也十分重要。 ——辐射区。随着鸳鸯等鸟类种群的增长和发展,这些生灵必然会向气候环境条件相近、适宜的周边扩展。届时,“中国鸳鸯之乡”将有可能形成环昌集村区域(含宜昌远安县部分村)、东巩镇、乃至整个南漳县的品牌,如同陕西汉中洋县“朱鹮之乡”(全县处处话朱鹮)那样的品牌效应。 2.优化人与鸟类生态系统共生关系,为鸳鸯等鸟类的觅食、求偶、繁殖、越冬、度夏创设适宜的环境条件。在一个鸟类栖息地(小微湿地)生态家园中,人与鸟类同是其居民,只有和谐相处,才能相伴而生,相依而兴。要采取综合措施,保护域内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如:完善乡规村约,严格执行人与鸟类相处的行为规范,以善意待鸟类,鸟类必善意回报之;招募鸳鸯训养人(如动物园中的训兽师),其职能是定时、定周期、定点为野生鸳鸯群体投食,让胆小的野生鸳鸯逐步识别、亲近训养人,使训养鸳鸯群体越聚越多,让更多野生鸳鸯逐渐亲近人类,为以后海量游客到来提前培训“胆大”鸳鸯种群;对气温等条件适宜鸳鸯繁殖的堰塘边灌木丛、幽静隐僻的低山树洞、溪水旁等处,加强维护,增加植树和灌木植被覆盖,并人工仿造更多鸳鸯巢穴,扩大野生鸳鸯繁衍生殖空间;设置环境指标监测屏,积极纳入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随时监控水质、空气、气温各项指标,注意漳河的蓝藻水华防控和水生植被恢复,强化秸杆综合利用和禁烧管控,PM2.5指标保持在正常值以下,动态维护鸟类栖息和生存安全,等等。 3.设立鸟类栖息地(小微湿地)的域内跨行政区规划、执行及运管协商机制。 依法规划。襄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编制规划科科长刘玉娇认为,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应该对昌集鸟类栖息地(小微湿地)依法进行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硬约束落实到环境管控单元”【注2】。在核心区和关联区,哪些属于鸟类栖息范围,哪些是居民、游客居住或活动范围,哪些是耕地保护红线等,都要明确,既要适应鸟类生存、便于发展旅游,又要防止破坏性建设。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详细规划,并按行政隶属关系向上级政府部门上报审批,使之纳入法制化轨道。 跨行政区域协商。昌集处于襄、宜、荆三地交汇处,也是“襄十随神”城市群和“宜荆荆”城市群的区域相邻处。这个鸟类栖息地(小微湿地)的保护,无论是发展规划制定,还是项目建设推进,乃至今后的动态管理,跨区域协商都是一道必答题。如:漳河全流域管控,不仅涉及其上游南漳县全境,还涉及其下游宜昌、荆门等地,应结合实际分别进行市、县、镇、村各级协商,纳入河长制规范管理。 利益融通与补偿。鸳鸯吃掉村民的农作物,对本村村民怎样补偿?对临村村民怎样补偿?鸳鸯聚集的鸳鸯湖彼岸就是远安县的临村,两边都需要对鸳鸯进行保护,都可以发展旅游业,怎样协商制定和实施保护措施?怎样规划旅游线路?在旅游项目经营中怎样分成?等等。这些问题应该也可以通过利益补偿机制积极加以解决。 (二)加强昌集鸟类栖息地(小微湿地)相应设施及人文建设,获取社会经济效益。 小微湿地内景点标志及文化赋能 征集著名书法家笔墨作品,寻找沿湖合适石壁或其它载体,勒石刻印,将“鸳鸯湖”“中国鸳鸯之乡”等铭刻其上,形成标志性景观;鸳鸯、红嘴相思鸟属象征爱情之鸟,可广泛挖掘征集与爱情题材相关的民间故事,为旅游项目及影视拍摄注入丰富内涵;可在昌集旅游区内将所有男性与女性话题,都与鸳鸯相关联:雄为鸳雌为鸯、男性为鸳女性为鸯、更衣间或公共厕所等统一标志成男鸳女鸯、甚或用雄雌鸳鸯的图画替代,以美化、固化鸳鸯的美好意象及含义的独特性,即便引发笑谈或议论,也无伤大雅,却可形成鲜活的旅游文化传播话题,等等。 小微湿地内鸟类观景设施建设和管理 鉴于鸳鸯生性胆小,游客居住地应当与鸳鸯聚集区相对隔离;进入昌集鸟类栖息地(小微湿地)范围车辆不得鸣笛,客车线路应尽量避免接近鸳鸯湖等位置;取消以前的湖中游船观鸳鸯项目,以尽量避免惊扰其聚集嬉戏;选择河边湖岸合适位置建设“伪装”式观鸟廊道(类似军队伪装掩体,外观是绿色植被,内里是游客观鸟点),使鸳鸯能在不被惊扰的情况下进入游客近距离视野;待训养鸳鸯群体增加到一定量时,设置合适的投食区,游客可投喂规定食料;还可为摄影者提供拍鸟点位。 加强文化产品及医疗配套服务。随着旅游业的逐渐开展,游客需要的与拍摄有关的器物及配件、鸟类食料,与民宿有关的起居用品等服务,以及爱鸟护鸟宣传品等应当逐步跟上。游客增加,毫无疑问也使提升村医务室的设备档次、提高村卫生员的医疗水平和筹备常用急救药物及设备都应逐步提上日程(包括远程医疗)。 结合实际进行生态补偿。在维护昌集鸟类栖息地(小微湿地)生态系统平衡过程中,制定规则和激励机制,实施生态补偿。昌集有1.65万亩林地,对经济性林木有序砍伐后,必须及时补种,不让森林及植被覆盖率降低;旅游业兴起后,人居生活用水量会逐年增加,必须及时增加污水处理系统负荷,使排放水质始终保持在标准范围内,域内固体垃圾处理设施必须完备,处理结果必须符合环保要求;鸳鸯种群数量大幅增加后,必须维护其食物链,有目的有计划增加相应谷(植)物的种植量及水体中鱼虾等水生物的保有量;对农作物受损失的农户除集体经济予以补偿外,可探讨引入商业保险机制等方式,增加补偿渠道。 (三)探索旅游+新模式,打造乡村生态旅游胜地。 加强鸟类栖息地内交通设施建设。除了正在进行的通村公路改造工程外,还应因地制宜地设置太阳能路灯、建设与山村环境相协调的停车场及游客接待中心等设施。 加强鸟类栖息地内传统民居保护。昌集有三十多个依山所建传统民居得以保留。文物专家毕克忠等建议,对这些民居应及时做保护性修缮,防止损毁。按照“修旧如故”原则,不改变民居原有架构、材料和风貌,保留建筑的历史传承符号和文脉,积极向文物部门申报“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要因地制宜设置内部现代设施。如:防火护套电源走线和电器终端;规范的自来水进水(上水)和下水(排水)系统;符合卫生要求的厨卫;规范垃圾分类设施等。 开展具有康养、旅游特点的民宿经营。原昌集村支书、现任东巩镇宣传委员副镇长曾祥波认为,要创设丰富的旅游体验元素,如摄影、影视、康养、写生、探险、露营等,依山傍水建疗养型民宿,打造“旅游+文化”、“旅游+科普”、“旅游+体验”、“旅游+体育”、“旅游+康养”等多领域发展的“新概念旅游”。当然,游客居住不宜开发性建设现代客店,而应以现有民居改造为依托,开展民宿客栈经营。改造民宿,可制定标准对外招商,建好之后进行托管经营(借鉴宜昌榛子乡昭君原野作法);人流量也不宜过快增长,前期主要设置山路步道(有安全防护),以休闲、康养为特色,早晨登山看云海日出,白天观赏鸳鸯嬉戏,晚上参与自娱自乐或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艺表演篝火晚会,其乐融融。用昌集人的说法:让城里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壮大乡村人才队伍,逐步优化人口结构。针对当前农村人口空心化实际,当地政府及昌集村应采取积极举措,吸引有经验、视野开阔的人才回流,参与家乡建设和发展;吸引具有开发乡村旅游意愿的企业家进驻开展经营活动;建立网络营销数字平台,吸引电商经营者实施土特产网络营销活动;吸引各级摄影家协会、影视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书法美术家协会等建立分会和艺术创作基地,形成艺术人才在此流动交融,推出与鸳鸯等鸟类有关的艺术作品;吸引民间文艺表演人才在此聚集,为提升游客文娱生活质量提供助力;吸引城市有康养需求的银发一族在此驻留,提高当地居民平均人文素养。
四、昌集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1、昌集村的生态保护和发展,演绎了习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昌集村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凸显生态环境保护,守住绿水青山,体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新时代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实施意见》和中共襄阳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关于“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施绿色崛起”决议精神的要求。 昌集村“中国鸳鸯之乡”品牌得来不易,其将生态资源环境保护转化为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探索前景可期。根据中央“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强化地方各级生态环境保护议事协调机制作用,研究推动解决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重要问题”【注5】的指示精神,襄阳市域内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将昌集等鸟类栖息地(小微湿地)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注6】,加强领导和对口指导,“加强有关转移支付分配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相衔接”【注7】,综合运用国家给予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支持,帮助和支持其规划蓝图付诸实施。 2、昌集村的生态文明行动,成为践行中央和省市委关于“绿色崛起”大格局中的“小微”典型。“小微”典型孕育于大格局之中,见微知著,由点到线到面推而广之,影响不可小觑。“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注3】是中央的明确要求。我市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将昌集等鸟类栖息地(小微湿地)规划和发展纳入“襄十随神”城市群与“宜荆荆”城市群协同发展大格局中【注4】。大格局需要大协作。应当在科学论证基础上,积极进行跨区域协商,着眼于城市群区域内生态资源保护与绿色崛起规划,抓好“小微”典型,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3、昌集村依托资源禀赋发展乡村旅游,为全市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一种新范式。 据统计:襄阳市现有78个乡镇,2558个行政村(14800个自然村),其中南保谷山区乡镇32个,行政村791个,占全市行政村31%。全市山区已开展乡村旅游的乡镇13个,村大约80多个,其中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24家,旅游名镇4家、旅游名村10家,以建制村为依托的4A景区1家、3A景区4家。以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保康尧治河村为代表的部分乡村被列入国家旅游局首批乡村旅游“千千万万”品牌名单。乡村旅游已成为襄阳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襄阳市山区乡村旅游虽然取得不少成绩,但总的看旅游产品质量上缺乏创新和个性特色,专业人才欠缺和服务质量不高较为普遍,配套设施也不完善,存在很大改进和发展空间;数量和范围上不够广泛,有更多地方具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或休闲农业的条件。 相比之下,昌集的乡村旅游刚刚起步,与堰河村、尧治河村等尚有差距,但其充分利用自身禀赋,将生态保护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的探索,对于缺乏矿产、茶叶等资源、集体经济较薄弱的大多数地方来说,依托绿水青山发展乡村旅游有更多共性,更具有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总之,保护生态资源和环境,实现乡村振兴和绿色崛起,必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无论是昌集,还是其它山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都不例外。中央政策力度很大:“综合运用土地、规划、金融、税收、价格等政策,引导和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领域。”【注8】我们坚信,各级党委、政府必会相继出台配套政策,支持、激励更多的山区农村利用自身禀赋发展生态经济,吸引有眼光的经营者抓住机遇投资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和绿色崛起,尽快让昌集成功经验之花在襄阳乃至其它山区乡村遍地结果。
【参考资料】: 习近平在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的主旨讲话(2021年10月12日)【注1】;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注6】;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发【2021】12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2021年11月2日)(新华网11月7日授权发布)【注2、3、5、7、8】;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新时代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实施意见》(鄂发【2021】19号)【注4】; 中共襄阳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通过的《中共襄阳市委、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的实施方案》。
襄阳市“银发智库”调研组成员: 陈仁铭、吴敏、毕克忠、李 捷、朱维平、杨 皓、柏学工、李江海 执笔:吴 敏
|
上一篇:陈东升:推荐我的新书《长寿时代》
下一篇:书法报·书画天地编辑部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