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9-27 点击: 次 来源:襄阳商务网 作者:左龙岗 - 小 + 大
古城襄阳的历史上,有两位被冠名“襄阳”的历史人物,一个是唐朝大诗人孟浩然,为孟襄阳;第二位,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被称米襄阳。孟襄阳是地地道道的襄阳人,而米襄阳祖籍山西,后迁徙襄阳,且一生相当长时间生活在襄阳,号襄阳漫士。米芾攻诗文,擅书画,尤善长行、草,史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美誉,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因其 艺术成熟于襄阳,所以在襄阳的米公祠,存留了他大量遗迹。 米公祠占地一万二千多平方米,坐北朝南,与汉江南岸的夫人城隔江相望。据《米氏世系》碑记载,米公祠原名米家庵,始建于元,后毁于明末战乱。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始,先后由米芾第十八代孙米瓒、十九代孙米爵、二十代孙米澎重建,并更名米公祠。祠内建筑,最初由拜殿、宝晋斋和仰高堂组成,照过去说法,属三进院落,保留了元、明、清时的痕迹和建筑风格。而建筑亭、碑廊、东、西两苑、大屏风、半壁厅、怪山石、墨池、亭台廊榭等为后来增设,把过去的三进院落扩建到如今的七进院落,其中的亭、台、榭廊高低错落,参差有致。各进院落之间回廊环绕,曲径通幽,别有一番雅致。 我第一次到米公祠,是在上世纪上九十年代。那时的米公祠,被襄阳拖拉机厂所围,进出极为不便。后随城市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 ,如今的米公祠,坐落在五叠重檐、砖石结构的高高台阶上,门前为宽阔的沿江大道。牌坊门楼上匾额里的“米公祠”三字,为清光绪元年襄阳籍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题写,使人顿时嗅到了一股厚重的浓墨之味。 洁亭的几米处是祭殿,属米公祠标志性建筑,也是米氏后人祭拜祖先的地方。殿前有一“米公祠”牌楼。牌楼前的院中竖有两块石碑,西侧碑上刻的是“米家山水”,为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方毅所题,东侧碑上刻的是前中国书协主席沈鹏题书的“米氏故里”几个字。 穿过祭堂,是二进庭院,院中有一棵枝繁叶茂、银果累累的银杏树,据说为明万历年间所植,距今已有八百年。记得有次我深秋前来,经夜间的风吹雨淋,金黄的叶子落满一地,似是铺了金黄色的地毯,与树上的叶子相互映衬,感觉极美。院子里竖有一尊米芾的石刻像,须发飘飘的米芾,望着门外的汉水,似在轻吟着什么。雕像下方的旁边,有几块奇石,应了米芾一生嗜石的喜好。据传,米芾每遇形丑样怪的石头,都要郑重三拜九叩,可见其对石头的喜爱同样达到了”颠“的程度。院子两侧厢房的墙壁上,镶嵌了数十块米、苏、黄、蔡、赵、孙等书法石刻精品,以及有关米公祠史料、碑记、题诗等方面的刻石。如《米襄阳志林序》《米氏宗谱序》《米氏世系述》《米氏宗氏序》等,是了解米芾家族史的重要资料。 再后面是仿四合院式建筑的“宝晋斋”,建于清同治五年。据说这是米芾得到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略帖》墨迹后,欣喜若狂,遂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宝晋斋。里面有不少米芾及其后人保存下来的珍贵书法作品,除王羲子父子的书法拓本,还有米、黄、苏、蔡宋四家的法贴、手札等。当然,也有现代创作的关于米芾的一些故事图画,以及各地收集起来的米芾父子书法石刻拓片等。 宝晋斋两边分别为东、西二苑,均陈列有多座书法名家的石刻拓片。只是东苑大,西苑小。由于空间的制约,置身于曲径通幽、廊阁环绕的西苑,仿佛穿越到了几百年前,与古人促膝而谈。东苑是座江南水乡式园林建筑群,非常开阔。里面小桥流水,亭台榭廊,数条锦鲤悠然地游来摆去。苑内碑廊,陈列有米芾、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书法石刻一百多块,以及当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石刻三十多块。漫步其间,油然生出一缕怀古思旧之感。不是吗,祥躺在这古木参天、绿荫铺地的亭榭池阁之中,不仅世俗的烦恼被眼前林林总总的墨香书画随风而拂,经日堆淀的物欲横流的心灵也得到了洗濯...... “宝晋斋”后面是米公祠最高建筑“仰高堂”,三层高楼,为台式重檐歇山式结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是瞻仰先祖遗风的楼阁。襄阳市书协、收藏协会常在此举办书法和奇石展。其中楼上是“米氏书法精品馆”,陈列有历代、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米芾书画研究的著作和成果,以及一些十分珍贵的书画大师有关米芾的书法绘画作品等。 |
下一篇:华夏第一城池——襄阳护城河